医生眼中更好的抗艾药开卖 能阻止HIV插入人类基因组

发表于 5年以前  | 总阅读数:1108 次

Raif Derrazi和他的小外甥女

7年前,瑞福在27岁生日那天确诊感染了HIV。起初他也消沉过,但是在家人的支持和医生指导下,他开始积极治疗、按时服药,很好地控制了病情。

3年前,瑞福还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自己的经历拍成视频,发布到社交网站上,向大家分享治疗HIV感染的真实体验、有关艾滋病的知识,在YouTube上的播放量已过百万,在Instagram上也有数万的关注者,成为了一名“网红”。

2018年7月,瑞福的主治医生给他推荐了目前最好的抗艾滋病药物——必妥维[1],只需每日口服一片指甲盖儿大小的药片,即可有效抑制病毒。

在必妥维的治疗下,如今,瑞福血液中的HIV已经检测不到了,也就意味着基本不具备传染性了,即实现了U=U(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

必妥维与同类型抗艾滋病药物大小的比较

那么,这款抗艾滋病药物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呢?这要从HIV谈起。

狙击“伪装者 ”

我们知道,HIV是导致艾滋病的始作俑者。这种直径仅为100纳米左右(约为头发直径的千分之一)的病毒,其实是个心机深重的“伪装者”[3]。

HIV需要借助人类细胞去完成自身的繁衍(复制),并且它的基因组不同于一般的生物,是两条RNA。所以,病毒的繁衍实际上需要将遗传信息从RNA逆流传递给DNA,再从DNA传递给RNA。

在这个过程中,HIV借助反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三大法宝完成身份转换(反转录)、潜入指挥部(整合)、扩充队伍再次出击(成熟)的过程。因此,抑制这三个关键酶就能抑制HIV的繁衍,减轻HIV对人体的伤害。

HIV复制周期示意图[3]

从1981年美国CDC正式命名艾滋病以来,人类就开始了抗击HIV的漫长战争[4]。

1987年,针对反转录酶的药物齐多夫定获得FDA批准,成为首个上市的抗艾滋病药物[4]。之后,又有多种反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先后上市。

90年代,美籍华人何大一提出的“鸡尾酒疗法”,通过几种抗病毒药物联用,有效抑制了HIV复制,减少耐药发生风险,让艾滋病患者死亡率急剧下降[4]。

图源 | pixabay

2006年,艾滋病治疗迎来了复方单片制剂(single-tablet regimens,STR)时代。把几种药物组合成一片药物的STR,在优化药物配比、保证长期用药安全性和耐受性的基础上,使服药更简便。艾滋病逐渐成为一种可防可控的慢性病[4]。

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对于HIV这样“聪明”的病毒,不断出现的耐药性问题让大多数已有药物的效果大打折扣,人类急需一类针对新靶点的抗病毒药物。这时,沉寂多年的整合酶抑制剂研究被重新提上日程。

正如前文所说,整合酶在HIV复制中负责潜入指挥部的过程,也就是将反转录而成的病毒DNA(cDNA)插入并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上。

这个过程其实很精密,不仅需要整合酶还需要细胞辅因子、金属离子等[5]。其最主要的两个步骤分别是3’加工和链转移,前者发生在细胞质中,后者发生在细胞核中。

3’加工和链转移示意图[5]

所谓3’加工,就是在cDNA 3’末端特定位点剪一刀,暴露出高度保守的CA末端,这如同一把密钥;而链转移则是整合酶将宿主DNA剪出能与CA末端配对的切口,如此一来,cDNA就能与宿主DNA融为一体,成功潜入指挥部。

既然整合过程如此繁琐,那么从理论上说,我们就有机会在不同环节阻断HIV的整合,比如干扰整合酶与辅因子结合、阻断3’加工、阻断链转移。

实际上,上个世纪90年代,科学家们的确发现了不少能在生化试验中抑制DNA整合的物质,例如菊苣酸、咖啡酸苯乙酯、寡核苷酸等[6]。

然而它们在细胞实验中却不能阻断HIV的整合,也就不能抑制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无奈之下,科学家们只好将整合酶抑制剂研究搁浅了。

图源|pexels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00年,《科学》杂志刊登的一篇论文,让整合酶抑制剂的研发迎来了曙光[7]。

美国科学家Daria Hazuda带领团队发现了一系列含有二酮酸基团且能抑制HIV复制的物质,巧的是它们作用的靶点就是整合酶。

Daria Hazuda

图源|nature.com

具体而言,这些物质能专一性地阻断整合酶催化功能的关键步骤——链转移反应,使病毒的DNA被降解或形成环状结构,从而不可逆地阻断HIV的感染过程[6]。

受此启发,先后有3种整合酶抑制剂(INSTI)问世:拉替拉韦(raltegravir)、艾维雷韦(elvitegravir)和多替拉韦(dolutegravir)。

这些药物还与针对反转录酶的药物组成了复方单片制剂用于HIV的联合治疗。尽管它们表现出不错的抗病毒效果,但是上述三种药物各有各的缺点。

例如,拉替拉韦需每日口服两次,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艾维雷韦需要增强剂以增加其药物暴露浓度,并且与拉替拉韦存在交叉耐药[8]。有些HIV感染者在服用多替拉韦时会因为失眠、焦虑、抑郁、胃肠不适等而停药[9]。

如此种种都在呼唤着一种更简单有效、更安全的INSTI药物,而这在吉利德科学研发团队的努力下实现了。

简而不凡的小小药片

从2011年开始,研究者就开始了新型INSTI药物的研究工作。

他们先是分析比较了已有的INSTI与整合酶接触界面的结构,之后又改造、合成了不同的物质,进行了血浆半衰期、溶解度、对HIV野生毒株及临床分离突变株的有效抑制浓度等各种测试,最终一种代号为GS-9883的物质脱颖而出,它就是后来的比克替拉韦(bictegravir)[10]。

比克替拉韦化学结构[11]

在临床前研究中,比克替拉韦不但能有效抑制整合酶链转移,和病毒整合酶/DNA复合物的解离半衰期长达38小时,可以持久抑制整合酶的活性,并且对部分已有INSTI耐药的毒株仍然有效。此外,其血浆半衰期约为18小时,这就意味着它可以每日服用一次[11]。

研究还发现,比克替拉韦与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恩曲他滨/丙酚替诺福韦(FTC/TAF)有协同作用,可增强抗HIV效果[8]。

要知道,FTC/TAF是有效的HIV骨干药物,其中的TAF是一种前体药物,能够以低剂量给药且提高肾脏和骨骼安全性,以满足HIV感染者的长期治疗需求[12]。

于是,三药合一的复方单片制剂必妥维(Biktarvy,比克恩丙诺片)就应运而生了,它是目前基于整合酶抑制剂的最小三联复方单片制剂。

一粒指甲盖儿大小的必妥维(15mm × 8mm),含有50mg比克替拉韦、200mg恩曲他滨(FTC)和25mg丙酚替诺福韦(TAF)。

图源|pexels

那么,必妥维治疗HIV的效果究竟如何呢?这就需要临床研究来证明了。

2015年,有关必妥维的4个临床Ⅲ期研究正式开展,将必妥维与含多替拉韦(多替拉韦是当时很多指南中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的联合治疗方案进行了比较。

其中,1489和1490临床研究针对初治HIV-1感染的成人,1844和1878临床研究针对病毒学抑制的经治HIV-1感染的成人[11]。

48周结果显示,必妥维治疗组达到了非劣效性主要病毒学终点指标。没有任何受试者在必妥维治疗组出现治疗引起的病毒学耐药,也没有受试者因肾脏、骨骼或肝脏不良事件而停药[11]。

需要指出的是,含多替拉韦的联合治疗方案(多替拉韦/阿巴卡韦/拉米夫定)存在超敏反应风险,患者使用前需要进行HLA-B*5701基因检测,并且需要判断患者是否合并乙肝感染。

相较之下,必妥维有很大的简便性:无需进行基因检测、也不需区分患者是否合并乙肝感染(丙酚替诺福韦本就是欧美指南推荐的慢性乙肝一线用药)。因此,在临床上确诊HIV感染后即可快速启动治疗[13]。

图源|pexels

这之后,必妥维就捷报频传。

2018年2月,美国FDA率先批准必妥维上市;4个月后,必妥维又获得欧盟委员会批准上市[11,14]。

同一年,必妥维还被国际抗病毒协会美国分会(IAS-USA)列入了初治HIV感染者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首选方案[15]。

仅在FDA批准上市后的18个月,2019年8月,必妥维就获得了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作为完整方案治疗HIV-1感染的成人,且患者目前和既往无对整合酶抑制剂类药物、恩曲他滨或替诺福韦产生病毒耐药性的证据[16]。

在不久前召开的17届欧洲艾滋病大会上,必妥维又有了好消息。

1489和1490两项临床研究最新结果显示,在治疗第144周,必妥维治疗的非劣效性继续维持,与对照组的病毒学抑制效果相当。

在安全性方面,必妥维治疗144周内无一患者出现治疗耐药,并且其耐受性良好,因不良事件导致的停药率、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率均低于对照组[17]。

这一结果给必妥维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增添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此外,必妥维用于治疗青少年和儿童及女性HIV感染者的Ⅲ临床研究,48周结果也显示,必妥维治疗能够维持病毒学抑制且无耐药。

2020年1月11日,“回归正常 自由重生”必妥维中国上市盛典在北京召开,这标志着中国的HIV感染者正式迎来了必妥维。

据报道,截至2019年10月,中国报告存活HIV感染者有98.5万;2019年1-10月,新报告发现感染者13.1万例[18]。

面对我国艾滋病防治的严峻挑战,相信每天只需口服一片、无食物同服限制、强效安全的必妥维,必将给HIV感染者带去全新的治疗体验,最大限度回归正常生活。

参考资料:

[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pXvIUPe24s

[2]https://www.ema.europa.eu/en/documents/product-information/biktarvy-epar-product-information_en.pdf

[3] Fanalesbelasio E, Raimondo M, Suligoi B, et al. HIV virology and pathogenetic mechanisms of infection: a brief overview[J]. Annali DELL'Istituto Superiore di Sanità, 2010, 46(1): 5-14.

[4] Cihlar T, Fordyce M. 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HIV treatment.[J]. Current Opinion in Virology, 2016: 50-56.

[5] Choi E, Mallareddy J R, Lu D,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the discovery of small-molecule inhibitors of HIV-1 integrase[J]. Future Science OA, 2018, 4(9).

[6] Hazuda D J. HIV integrase as a target for antiretroviral therapy.[J]. Current Opinion in Hiv and Aids, 2012, 7(5): 383-389.

[7] Hazuda D J, Felock P, Witmer M, et al. Inhibitors of strand transfer that prevent integration and inhibit HIV-1 replication in cells[J]. Science, 2000, 287(5453): 646-650.

[8] Tsiang M, Jones G S, Goldsmith J, et al. Antiviral Activity of Bictegravir (GS-9883), a Novel Potent HIV-1 Integrase Strand Transfer Inhibitor with an Improved Resistance Profile[J].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2016, 60(12): 7086-7097

[9] De Boer M G, Den Berk G E, Van Holten N, et al. Intolerance of dolutegravir-containing combinati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 regimens in real-life clinical practice[J]. AIDS, 2016, 30(18): 2831-2834.

[10] Lazerwith SE, Cai R, Chen X, et al. Discovery of GS-9883, an HIV-1integrase strand transfer inhibitor (INSTI) with improved pharmacokinetics and in vitro resistance profile. ASM Microbe; Boston, MA, USA; June 16–20, 2016. 414 (abstr).

[11] Markham A. Bictegravir: First Global Approval.[J]. Drugs, 2018, 78(5): 601-606.

[12] Post F A, Yazdanpanah Y, Schembri G,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mtricitabine/tenofovir alafenamide (FTC/TAF) vs. emtricitabine/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FTC/TDF) as a backbone for treatment of HIV-1 infection in virologically suppressed adults: subgroup analysis by third agent of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active-controlled phase 3 trial[J]. HIV clinical trials, 2017, 18(3): 135-140.

[13] Gallant J, Lazzarin A, Mills A, et al. Bictegravir, emtricitabine, and tenofovir alafenamide versus dolutegravir, abacavir, and lamivudine for initial treatment of HIV-1 infection (GS-US-380-1489): a double-blind, multicentre, phase 3, randomised controlled non-inferiority trial[J]. The Lancet, 2017, 390(10107): 2063-2072.

[14]https://www.gilead.com/news-and-press/press-room/press-releases/2018/6/european-commission-grants-marketing-authorization-for-gileads-biktarvy-bictegravir-emtricitabine-tenofovir-alafenamide-for-the-treatment-of-hiv

[15] Saag M S, Benson C A, Gandhi R T, et al. Antiretroviral drugs for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HIV infection in adults: 2018 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Antiviral Society–USA Panel[J]. Jama, 2018, 320(4): 379-396.

[16]https://www.gilead.com/news-and-press/press-room/press-releases/2019/8/china-national-medical-products-administration-approves-biktarvy-bictegravir-emtricitabine-and-tenofovir-alafenamide-for-treatment-of-hiv1-infect

[17]https://www.gilead.com/news-and-press/press-room/press-releases/2019/11/gileads-biktarvy-maintained-high-efficacy-with-no-cases-of-treatment-emergent-resistance-through-three-years-in-phase-3-hiv-clinical-trials

[18]http://www.nhc.gov.cn/jkj/s3586/201911/c2388ce70bdd404ea6dfcd886591784d.shtml

本文作者 | WXY707

 相关推荐

刘强东夫妇:“移民美国”传言被驳斥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和其妻子章泽天最近成为了互联网舆论关注的焦点。有关他们“移民美国”和在美国购买豪宅的传言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然而,京东官方通过微博发言人发布的消息澄清了这些传言,称这些言论纯属虚假信息和蓄意捏造。

发布于:1年以前  |  808次阅读  |  详细内容 »

博主曝三大运营商,将集体采购百万台华为Mate60系列

日前,据博主“@超能数码君老周”爆料,国内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预计将集体采购百万台规模的华为Mate60系列手机。

发布于:1年以前  |  770次阅读  |  详细内容 »

ASML CEO警告:出口管制不是可行做法,不要“逼迫中国大陆创新”

据报道,荷兰半导体设备公司ASML正看到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负面影响。阿斯麦(ASML)CEO彼得·温宁克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分享了他对中国大陆问题以及该公司面临的出口管制和保护主义的看法。彼得曾在多个场合表达了他对出口管制以及中荷经济关系的担忧。

发布于:1年以前  |  756次阅读  |  详细内容 »

抖音中长视频App青桃更名抖音精选,字节再发力对抗B站

今年早些时候,抖音悄然上线了一款名为“青桃”的 App,Slogan 为“看见你的热爱”,根据应用介绍可知,“青桃”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兴趣知识视频平台,由抖音官方出品的中长视频关联版本,整体风格有些类似B站。

发布于:1年以前  |  648次阅读  |  详细内容 »

威马CDO:中国每百户家庭仅17户有车

日前,威马汽车首席数据官梅松林转发了一份“世界各国地区拥车率排行榜”,同时,他发文表示:中国汽车普及率低于非洲国家尼日利亚,每百户家庭仅17户有车。意大利世界排名第一,每十户中九户有车。

发布于:1年以前  |  589次阅读  |  详细内容 »

研究发现维生素 C 等抗氧化剂会刺激癌症生长和转移

近日,一项新的研究发现,维生素 C 和 E 等抗氧化剂会激活一种机制,刺激癌症肿瘤中新血管的生长,帮助它们生长和扩散。

发布于:1年以前  |  449次阅读  |  详细内容 »

苹果据称正引入3D打印技术,用以生产智能手表的钢质底盘

据媒体援引消息人士报道,苹果公司正在测试使用3D打印技术来生产其智能手表的钢质底盘。消息传出后,3D系统一度大涨超10%,不过截至周三收盘,该股涨幅回落至2%以内。

发布于:1年以前  |  446次阅读  |  详细内容 »

千万级抖音网红秀才账号被封禁

9月2日,坐拥千万粉丝的网红主播“秀才”账号被封禁,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引发热议。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秀才”账号违反平台相关规定,已封禁。据知情人士透露,秀才近期被举报存在违法行为,这可能是他被封禁的部分原因。据悉,“秀才”年龄39岁,是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人,抖音网红,粉丝数量超1200万。他曾被称为“中老年...

发布于:1年以前  |  445次阅读  |  详细内容 »

亚马逊股东起诉公司和贝索斯,称其在购买卫星发射服务时忽视了 SpaceX

9月3日消息,亚马逊的一些股东,包括持有该公司股票的一家养老基金,日前对亚马逊、其创始人贝索斯和其董事会提起诉讼,指控他们在为 Project Kuiper 卫星星座项目购买发射服务时“违反了信义义务”。

发布于:1年以前  |  444次阅读  |  详细内容 »

苹果上线AppsbyApple网站,以推广自家应用程序

据消息,为推广自家应用,苹果现推出了一个名为“Apps by Apple”的网站,展示了苹果为旗下产品(如 iPhone、iPad、Apple Watch、Mac 和 Apple TV)开发的各种应用程序。

发布于:1年以前  |  442次阅读  |  详细内容 »

特斯拉美国降价引发投资者不满:“这是短期麻醉剂”

特斯拉本周在美国大幅下调Model S和X售价,引发了该公司一些最坚定支持者的不满。知名特斯拉多头、未来基金(Future Fund)管理合伙人加里·布莱克发帖称,降价是一种“短期麻醉剂”,会让潜在客户等待进一步降价。

发布于:1年以前  |  441次阅读  |  详细内容 »

光刻机巨头阿斯麦:拿到许可,继续对华出口

据外媒9月2日报道,荷兰半导体设备制造商阿斯麦称,尽管荷兰政府颁布的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新规9月正式生效,但该公司已获得在2023年底以前向中国运送受限制芯片制造机器的许可。

发布于:1年以前  |  437次阅读  |  详细内容 »

马斯克与库克首次隔空合作:为苹果提供卫星服务

近日,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显示,苹果卫星服务提供商 Globalstar 近期向马斯克旗下的 SpaceX 支付 6400 万美元(约 4.65 亿元人民币)。用于在 2023-2025 年期间,发射卫星,进一步扩展苹果 iPhone 系列的 SOS 卫星服务。

发布于:1年以前  |  430次阅读  |  详细内容 »

𝕏(推特)调整隐私政策,可拿用户发布的信息训练 AI 模型

据报道,马斯克旗下社交平台𝕏(推特)日前调整了隐私政策,允许 𝕏 使用用户发布的信息来训练其人工智能(AI)模型。新的隐私政策将于 9 月 29 日生效。新政策规定,𝕏可能会使用所收集到的平台信息和公开可用的信息,来帮助训练 𝕏 的机器学习或人工智能模型。

发布于:1年以前  |  428次阅读  |  详细内容 »

荣耀CEO谈华为手机回归:替老同事们高兴,对行业也是好事

9月2日,荣耀CEO赵明在采访中谈及华为手机回归时表示,替老同事们高兴,觉得手机行业,由于华为的回归,让竞争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多的魅力,对行业来说也是件好事。

发布于:1年以前  |  423次阅读  |  详细内容 »

AI操控无人机能力超越人类冠军

《自然》30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一个名为Swift的人工智能(AI)系统,该系统驾驶无人机的能力可在真实世界中一对一冠军赛里战胜人类对手。

发布于:1年以前  |  423次阅读  |  详细内容 »

AI生成的蘑菇科普书存在可致命错误

近日,非营利组织纽约真菌学会(NYMS)发出警告,表示亚马逊为代表的电商平台上,充斥着各种AI生成的蘑菇觅食科普书籍,其中存在诸多错误。

发布于:1年以前  |  420次阅读  |  详细内容 »

社交媒体平台𝕏计划收集用户生物识别数据与工作教育经历

社交媒体平台𝕏(原推特)新隐私政策提到:“在您同意的情况下,我们可能出于安全、安保和身份识别目的收集和使用您的生物识别信息。”

发布于:1年以前  |  411次阅读  |  详细内容 »

国产扫地机器人热销欧洲,国产割草机器人抢占欧洲草坪

2023年德国柏林消费电子展上,各大企业都带来了最新的理念和产品,而高端化、本土化的中国产品正在不断吸引欧洲等国际市场的目光。

发布于:1年以前  |  406次阅读  |  详细内容 »

罗永浩吐槽iPhone15和14不会有区别,除了序列号变了

罗永浩日前在直播中吐槽苹果即将推出的 iPhone 新品,具体内容为:“以我对我‘子公司’的了解,我认为 iPhone 15 跟 iPhone 14 不会有什么区别的,除了序(列)号变了,这个‘不要脸’的东西,这个‘臭厨子’。

发布于:1年以前  |  398次阅读  |  详细内容 »